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来源:《中国远洋海运》 进入专题: 新冠肺炎 全球经济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11%,已经迈出了走向老龄化社会的步伐。
今后数年间,掣肘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中长期因素包括攀升至历史最高水平的债务、劳动生产率增速迟缓。2021年全球经济或背负创纪录债务,拖累复苏前景。一旦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进入升息轨道,很可能出现企业甚至国家违约,而政策转向还极可能使美元升值,进而引发货币错配风险,最终导致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一种观点认为,在产出水平和流通速度大致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大幅增长势必引发价格显著上升。2021年,全球商品贸易量预计增长8.0%,其中,第一季度同比增长5.7%,为2011年第三季度增长5.8%以来的最大增幅。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9%,发达经济体增长5.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6.4%。虽说在多数经济体内,通胀压力加大已是不争事实,但对未来物价上涨趋势的判断和政策把握则众说纷纭。四是非生产性和间接生产性融资占比上升导致社会融资总体回报率下降。
一是在服务业规模扩大、重要性增强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提高识别能力,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土地、厂房设备、存货抵押品进行效率识别的被动模式。这期间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住户部门净融出率下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金融专业分工不断细化和金融业态日益丰富,近年来银行业务与非银业务之间、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呈现出融合发展态势,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之间的传统界限被突破,混合融资模式发展较快。
在传统贷款业务中,资金由商业银行直接流向用款企业或居民,资金传导链条较为直接。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较快,上述特征得到较大改善。
造成资金总体回报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融资用途的结构性变化。在生产性融资内部,第三产业融资规模快速上升,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融资增速明显放缓。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呈现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债务融资为主、股权融资为辅的基本特征。宏观融资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一是住户部门和广义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
非金融企业部门净融入率降低。另一方面,应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融资业务模式,增强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提高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三农等传统金融弱势主体的融资可及度和便利度。截至2019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到30.2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总余额的19.72%,比2008年上升了约10个百分点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也认定,全球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从2021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1%,2023年进一步下降至3.2%。
而目前的能源价格急速攀升,也是增大通胀压力的主要因素。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下调至4.8%,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
步入2022年,全球经济复苏又显现普遍放缓迹象,主要背景之一是通胀压力显著增大,主要国家为抑制通胀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对复苏进程造成严重困扰。2021年12月更攀升至6.6%,创下近30年新高。
2021年11月,美联储开始缩减购债(taper)规模,并逐步增大缩减力度,直至2022年年中完全终止。疫情导致人流物流中断,只是全球产业链断裂的直接原因之一,此外还有地缘政治困扰、能源格局转型、产业技术迭代等长期背景。1973年底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被认为是导致滞胀的直接原因。由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严重断裂形成供给扰动,规模空前的刺激政策导致货币流量急速增大,供求严重失衡导致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巨幅攀升,以及劳动参与率下滑导致工资成本明显提升等因素共同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胀压力显著增大,物价涨幅屡创新高。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增大 导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因素颇多,最应关注的是通胀压力显著增大。经合组织日前发布报告显示,其38个成员的平均通胀率2021年高达4%,相当于2020年近三倍,创下近20年新高。
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现实是,无论通货膨胀,还是经济停滞,都与供给扰动直接相关。步入2021年,疫情在波动中数度缓解,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尤其是各国普遍采取的强力刺激政策逐步显效,全球经济形成补偿性强劲回升势头,增速一举反弹至5.9%,其中发达经济体达到5.0%,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更达到6.5%。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2020年全球经济出现3.1%的负增长,其中发达经济体为-4.5%,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为-2.1%。此举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宏观调控政策由松转紧的标志,此外还将在2022年合适时间启动加息进程。
一些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更大,如俄罗斯和巴西,其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率目前均已逼近或超过两位数。美劳工部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2月美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创下近40年最高纪录,而这一数据在一年前仅有1.2%,一年中攀升了5.8个百分点。
但到2022年,全球经济复苏普遍显现放缓迹象,主要国际机构纷纷下调经济增长预测。在同样颇值关注的欧元区,2022年1月通胀率攀升至5.1%,创出历史新高。总统拜登近前公开表示,支持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而紧缩货币政策。其中美国的政策走势影响最大。
需要高度警惕的是,一旦抑制通胀的努力未能奏效,对经济复苏的打击却日趋凸显,世界会否重新陷入类似半个世纪前的滞胀困境。未来更应警惕的是,通胀势头未能有效遏制,经济停滞却成长期趋势,导致全球经济重陷半个世纪前的滞胀困境。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剧烈震荡:先是2020年堕入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后是2021年形成战后历次衰退后最强劲的经济回升。对全球经济复苏影响最大的美国,通胀形势最受关注。
欧洲央行也不得不转向紧缩政策,不仅已经缩减购债规模,还计划于2022年第四季度加息,行长拉加德已公开表示不再排除今年加息的可能性。其中能源价格2021年上涨15.4%,创下近40年新高。
全球经济复苏普遍放缓 遭遇疫情剧烈冲击,全球经济在2020年深陷严重衰退。抑制通胀迫不得已,政策收紧势在必然,问题是目前的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依靠刺激政策支撑,一旦政策收紧,势必对依然脆弱的复苏进程造成严重困扰。警惕重陷滞胀困境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全球尤其是西方世界一度陷入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长期并存的滞胀困境。这意味着供给扰动产生的双重影响——推升通货膨胀并加重经济停滞——极有可能成为长期趋势。
更加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抑制通胀的努力,可能给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带来严重后果,由此引发的外资逃离、债务危机、汇率波动、市场动荡,将对其更加脆弱的经济复苏造成沉重打击。原载《世界知识》2022年第5期 进入 江瑞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全球经济 。
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2年1月预测比2021年10月预测下调0.5个百分点,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4.4%,比2021年降低1.5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下调至3.9%,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经合组织日前发布报告显示,其38个成员的平均通胀率2021年高达4%,相当于2020年近三倍,创下近20年新高。
2021年12月更攀升至6.6%,创下近30年新高。其中能源价格2021年上涨15.4%,创下近40年新高。